如何让历史教学充满生命力
尊龙凯时中学历史教研组 熊国平
2013年10月19日,我有幸到贵阳一中参加了以“聚焦课堂、有效教学”为核心主题的囊括了“三地十校”的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此次活动由贵阳一中承办,包括贵阳、毕节以及上海的教师及专家团队,同课异构任务主要由贵阳一中、毕节一中、威宁民中及上海的育才中学、进才中学等学校的教师承担。活动主要分上午和下午,上午8:30—12:00,三个地区的教师分别就同一课进行同课异构以及课后的评课议课,下午主要由专家进行讲谈。
历史学科这次将同课异构的主题定位必修3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这一课属于思想史上的内容,历来将这一课挑选为公开课主题的老师少之又少,这一课的内容容量较大,又包含较多哲学成分,对于高二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不是那么容易。从课文整体结构来看,要想将这一堂课上的出彩也非易事。为此,在去贵阳一中参加活动之前,我将自己在上这一课时的思路进行了重新整合,同时,自己在这一堂课上课时的缺漏以及教学反思我都做了悉心的准备。去之前的前一天我一直在想,三位老师会怎样构思这样一堂结构较为特殊的课,出发时在路上,我也一直在深深的沉思。
上午的第一节课由来自上海进才中学的郭敏老师进行授课,郭敏老师在设计这节课时把教学立意定的非常高远,整篇教学设计非常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立意为:“在明清鼎革、天崩地裂之际,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以体国经野之心、济世安民之时“反思时代剧变,为传统的儒家思想开出新境界。”在这样的立意之下,郭老师紧扣主题,把这一课的内容分为大时代、富时代、黑时代进行讲解。以崇祯皇帝之死导入新课进而用精确的数字及地图强化了明清之际大分歧、大裂变、大碰撞、大冲突的这样一个大时代,优秀知识分子开始有了亡天下的反思。然后逐个介绍课文中的历史人物。郭老师的课整体上来说,是一堂在大时代下大关怀的充满生命力的课,通过截取了一些非常时鲜的材料与史实,不仅仅是讲解思古之幽情,更是深切关注了人的命运与价值、存在与尊严,大时代下中国的走向。这一点,在讲解李贽这个人物时更显得活灵活现,突出李贽的死,以此体会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的息息相关。
第二节课由来自毕节威宁民族中学的陈进功老师授课。课前的陈老师看起来年龄比较大,看似比较寡言。然而,当陈老师一上台,用孟子的人生三大乐事与同学拉近距离,陌生感顿减了不少,陈老师浑身散发着激情。陈老师带给大家最大的冲击力在于一改传统授课方式,采用新课改下的基本教学方式——小组讨论学习,同时又不仅仅是小组讨论学习,还有学生找问题问学生、问老师的环节,还不仅仅如此,陈老师自己制作了教学模具,让学生们能够借助模具“神入”历史,再有出彩的是,陈老师采用了及时奖励机制调动学生的学习气氛,整堂课非常热烈,陈老师自己也以身试教,他穿的衣服也相应了他的课堂。无论如何,这样一个充满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这样一位以身试教的老师,这样一位了解学生的老师,这样的一堂课,满足了有效教学的这样几个基本条件:一、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二、指名学生所应该达到的目标和所学内容;三、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在这一堂课中,学生对于教学活动表现出热情、期待和激动,有一种主动寻求“中心化”的表现。
知识本身和知识的获取过程都是具有生命性的,因为鲜活的历史需要活蹦乱跳的生命来感受、理解和认识。历史知识的获取是学生与前人在思想上的交流、认知上的切磋和感情上的交融过程,平等的课堂,不仅是人格的平等,还包括了智慧的平等。在这一堂课上,陈老师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完美。
第三节课则是由贵阳一中的牟永良老师承担,这一堂课上的非常严密规范,教学设计也很完整清晰,逻辑感、时序感非常强烈,整节课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渗透上做的非常好,课堂小结时还运用横向对比将中外历史非常好地结合起来。若能够再设计一些具有挑战行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享受智力活动的乐趣,进而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则更加完满。
下午的报告由上海市建平中学的特级教师汪德武老师给我们讲解,主题是:“教学评价——一节好课的核心”。在报告中,汪老师具体而细致地谈到了如何上好一节历史课,同时如何才能“神入”历史,尤其是在讲解人物性格上,给我们提供了细致又操作性极强的教学实践方法。
总之,这一次的活动带给了我很大的感触。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学活动只有在经常的相互交流中,不断地反思中,精益求精的自我要求中才能不断取长补短。
教学设计不是为教而做的技术性程序,而是为学而做的生成性过程,每一位学生都应该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知道的东西,并且了解到知道它们的好处。为此,教师就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还要多交流,准确把握历史教学的立意与定位,让历史课堂真正发挥其历史教育的功能,让每一节历史课,都成为一堂有生命力的课。